數據規模化流通有了“高速公路”
關鍵詞: 可信數據空間,數字經濟,數據流通,新材料研發,試點項目
國家數據局公布首批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名單,63個試點項目入選,包括13個城市、22個行業和28個企業可信數據空間,標志著我國可信數據空間發展正從概念驗證快速邁向規模化推廣的新階段。
如何理解可信數據空間?“好比高速公路,有收費站、攝像頭和管理機制等在確保汽車安全上路的同時還能跑得快,可信數據空間就相當于能讓數據規模化流通的‘高速公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所教授湯珂介紹,可信數據空間本質在于為數據的生成、流通、共享和使用提供一個“可控”“可管”“可計量”的安全可信環境。
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競爭新高地,但數據自由流通還存在不少壁壘。應用新技術,構建可確保數據安全可信流通的基礎設施——可信數據空間,正成為破解“數據孤島”問題的一條重要路徑。
僅用4個月便鎖定最優成分體系,較傳統2年選材周期顯著縮短;6個月內就完成可焊接高強度抗氫鋼開發,比原來提前一年……中國鋼研北京新材道總經理趙旭介紹,公司打通了50多家產業鏈企業數據,上下游26萬種材料產品信息實現一鍵篩選比對,幫助中國石化與中國鋼研聯合團隊成功攻克石化氫能儲運核心材料“卡脖子”難題,研發效率較以往提升一倍以上。
一條產業鏈涵蓋了原材料生產、零部件加工、裝備制造等數百家企業,產線、工藝、研發等數據都是各家企業的“寶貝”資產,企業憑什么愿意共享?
趙旭說,通過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公司打造了新材料產業鏈可信數據空間,確保“數據不出域,可用不可見”,“數據實質上并沒有被集中收集起來,還在各家企業域內,但通過可信數據空間,企業可以實現數據資源供需高效對接,達到價值共創的效果。”
“對于新材料來說,企業傳統的研發路徑是由一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按照經驗不斷人工調整成分,每個成分比例燒煉一批樣品,然后分析、調優,往復循環,直到找到最合適的成分比例。但這個過程速度慢、成本高,且解決方案不一定是最佳的。”趙旭說,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后,可以直接通過數據和仿真計算工具篩選出一批接近要求的成分比例,再燒煉出來,研發時間大幅縮短,成本也更低。
應用可信數據空間賦能新材料研發,只是試點項目中的一例。“其他試點項目在應用場景創新、產業生態培育、規則機制構建等方面也都開展了積極探索,為推進數據規模化流通利用積累了寶貴經驗。”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聯盟總體組組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田洪川說。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各地要緊密服務企業、產業、城市發展的需求,將可信數據空間作為促進數據開發利用、培育數據產業、構建數據要素市場體系的關鍵抓手,制定培育方案,加大支持力度。承擔試點任務的地方要邊試點邊探索邊總結,為更大范圍的可信數據空間實踐提供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