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億元大市場來了!中國顯示產業領跑全球
關鍵詞: 中國顯示產業 AI+顯示 顯示產業戰略躍遷 全球顯示產業格局 顯示產業規則制定
據央視財經頻道11月6日消息,中國顯示面板以55%的全球市占率、顯示材料43%的市占率,穩居世界首位。這意味著,全球每售出兩塊顯示屏,就有一塊以上產自中國;近半數顯示核心材料也由中國供應。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領先地位已不再依賴傳統產能擴張,而是由“AI+顯示”深度融合驅動的系統性產業升級。

近年來,中國顯示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胡春明介紹,2024年我國新型顯示行業的產值規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74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12%,全球市場占比超過49%。而據最新預測,2025年我國新型顯示行業的產值規模將接近8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保持在5%左右,全球市場占比近54%。

AI深度融合,重構顯示產業基因
在這場產業革命中,AI算法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型顯示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2025)》指出,我國顯示產業已進入“AI+顯示”融合發展新周期。各類“AI+顯示”解決方案和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已推動顯示技術從傳統的“被動信息輸出”向“主動交互載體”轉型。
過去,屏幕僅是信息的被動呈現窗口;如今,在AI算法加持下,顯示設備正轉型為具備感知、理解與響應能力的“主動交互載體”。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表示:“通過將AI深度集成于顯示硬件,屏幕能夠根據用戶的視線自動調整畫面重點,或通過手勢控制實現虛擬空間交互,這將成為人機交互的新常態。”

在成都舉行的世界顯示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首次設立的AI與顯示技術融合創新專題展區,展示了多種新型顯示技術與AI大模型的結合應用。京東方展示的8K柔性屏能根據觀眾情緒調整色彩飽和度,TCL的Mini LED屏通過AI算法實時優化HDR效果,這些突破標志著顯示產業正從“硬件競賽”轉向“生態競爭”。

從規模領先到質量領跑,實現戰略躍遷
中國顯示產業的崛起,經歷了三次戰略躍遷。第一次躍遷發生在“十二五”期間,通過“液晶面板國產化”戰略,中國用十年時間將全球市占率從不足5%提升至35%,打破了日韓企業的技術壟斷。第二次躍遷在“十三五”期間,柔性屏、Micro LED等前沿技術實現突破,中國從“跟跑者”變為“并跑者”。而當前的第三次躍遷,則是以AI為支點,撬動顯示產業從“規模競爭”轉向“價值競爭”。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中國顯示產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8%,專利申請量占全球42%,在量子點材料、印刷顯示等關鍵領域形成技術壁壘。通過“新型顯示產業創新聯盟”等機制,華為、京東方、TCL等龍頭企業串聯成創新網絡,形成“技術共生-市場共享-標準共制”的生態閉環。
全球顯示產業的“中國時刻”:重塑游戲規則
當中國顯示產業沖向8000億大關時,其影響早已超越產業本身。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預測,2025年全球新型顯示產值將超2000億美元,帶動相關消費規模突破8400億美元。這意味著,每塊中國制造的屏幕,都在重塑全球消費電子、智能汽車、虛擬現實等萬億級市場的游戲規則。
在柔性屏領域,中國企業的專利占比達67%,主導制定3項國際標準;在Micro LED領域,中國科研機構發表的論文占全球58%,技術轉化率超40%。當中國顯示產業從“技術引進”轉向“技術輸出”,全球產業鏈的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
面向未來:從領跑者到規則制定者
站在8000億市場的門檻上,中國顯示產業面臨一個終極命題: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規則優勢?當前全球顯示產業的標準制定機構中,中國代表占比不足30%;在高端顯示材料領域,進口依賴度仍超40%;在AI算法等核心環節,美國企業的專利占比達55%。
破解這一命題的關鍵,在于構建“技術-標準-生態”的三位一體優勢。持續加大在量子點、印刷顯示等前沿領域的投入,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通過開放平臺吸引全球開發者,構建覆蓋硬件、軟件、內容的完整生態。
責編:Luf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