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臨床應用迎來多元突破:無創康復、高通量芯片與深腦調控并進
本文是第四屆南渡江智慧醫療與康復產業高峰論壇的系列報道②:腦機接口。
得益于與生成式AI、微型化硬件的深度融合,腦機接口(BCI)技術正從??浦委熗卣怪寥衿栈?,開啟從精準干預到全民腦健康的新紀元。
在第四屆南渡江智慧醫療與康復產業高峰論壇上,來自韶腦傳感、西湖靈犀科技、顱燊燊醫療的三位企業代表,分別從康復訓練、硬件集成與深部腦調控三大維度,勾勒出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落地路徑與創新生態。
無創腦機接口:以運動想象重構神經康復新范式
腦機接口概念近年備受關注,其技術分類、工作范式已發展清晰。從技術分類來看,腦機接口按電極位置可分為非植入式和植入式:非植入式以安全、普適為核心優勢,無需手術,適合大規模應用,在醫療康復領域,即便精度未達90%~100%也完全可行;植入式雖信號精度更高,但需手術植入,存在生物相容性、醫生資源有限、患者接受度低等問題,不過其研究為非植入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從工作范式來講,腦機接口的核心原理圍繞聽覺刺激、視覺刺激、主動想象引發的三類腦電信號,再通過AI技術解碼。

上海韶腦傳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幫華
上海韶腦傳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幫華指出,她的團隊重點聚焦“大腦所想”對應的運動想象范式,這也是唯一能實現大腦神經重塑、對醫療康復真正有效的范式。
運動想象腦機接口的核心邏輯是:當患者肢體無法活動時,通過想象肢體動作,在大腦運動區產生特定腦電信號,結合VR引導、AR反饋,模擬運動場景并強化信號解析,最終實現大腦運動功能通路的重塑。這類技術對腦卒中患者尤為重要,腦卒中患者群體龐大,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運動想象腦機接口能針對性解決其運動功能重建問題。
楊幫華介紹,其團隊歷經22年研究,將任務識別從“左右手”兩類擴展至“手腳協同”四類,通過算法優化實現患者低訓練成本下的有效識別。目前相關系統已獲批醫療器械注冊證,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重建。
芯片級突破:腦機接口硬件迎來“摩爾定律”式演進

西湖靈犀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西湖大學工學院研究員 楊杰
在硬件層面,腦機接口系統正朝著高通量、低功耗、高集成方向快速發展。西湖靈犀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楊杰指出,一個顯著的技術規律是:腦機接口系統復雜度呈現"摩爾定律"特征。具體來說,腦機接口通道數量約每7.4年翻一番,從早期的個位數通道發展至目前千通道級別,為信號采集精度帶來數量級提升。
然而,高通量全植入系統的實現面臨兩大硬件瓶頸:一是高通量腦機接口芯片功耗的挑戰,另一大挑戰是芯片面積與電極尺寸的失配。對此,楊杰團隊歷經五代芯片迭代,目前已實現256通道讀出芯片的工程化。對比數據顯示,該芯片采用65nm工藝,單通道功耗6.9微安,輸入等效噪聲8.7微伏,增益54dB,采樣率30kHz,所有核心指標均達到國際主流水平,為大規模神經信號采集提供了自主可控的硬件底座。
楊杰展示的系統架構揭示了技術轉化全貌:患者顱內信號通過256通道芯片采集放大后,經Wi-Fi傳輸至工作站,運行解碼算法并將結果回傳至終端顯示。整個過程在普通病房環境中完成,無需特殊屏蔽設施。這一進展標志著腦-語言解碼正從實驗探索邁向產業化應用。
楊杰總結道:"侵入式腦機接口正向著高通量、全植入方向發展,適用范圍從運動功能擴展到高級認知功能。芯片的功耗與面積挑戰正在被逐步解決,而腦-語言解碼正在取得突破性進展,從實驗探索走向產業化應用。"
超聲腦機接口:無創精準調控深部腦區

顱燊醫療器械(嘉興)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TO、華東師范大學 陳建剛教授
在面對抑郁癥、帕金森、失眠等神經精神疾病時,傳統物理治療難以精準觸達深部腦區。顱燊醫療器械(嘉興)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TO、華東師范大學陳建剛教授展示了其團隊在經顱聚焦超聲(tFUS)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與產業化進展。該技術通過無創方式實現深腦區精準調控,為腦卒中、帕金森、抑郁癥等神經精神疾病提供了革命性治療路徑。
據悉,經顱超聲的獨特優勢在于,它能穿透顱骨直達深腦區,且空間分辨率可達1.5-3毫米。tFUS技術能精準靶向丘腦等深度達50-120毫米的腦區,具備完全非侵入性、無組織損傷、可與MRI兼容等特性,被業界視為神經調控的下一代主流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tFUS技術難度極高,超聲波穿透顱骨時會發生反射、吸收、折射和相位畸變,能量衰減嚴重且方向易偏離。對此,陳建剛團隊構建了AI聲學模擬仿真系統,通過海量顱骨CT/MRI數據訓練反演算法,可反向推算超聲探頭的最佳位置、角度與曲率,確保能量高效傳輸。
此外,陳建剛團隊首次提出"超聲腦機接口"概念。系統在治療后實時分析腦電(EEG)信號,評估特定刺激方案的正向或負向效果,通過人工智能閉環決策動態調整4個靶區的刺激參數,實現個性化精準治療方案的智能化迭代。這一融合使tFUS從單向刺激升級為雙向交互的神經調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