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與新能源不是單選題
關鍵詞: 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能源轉型,綠色發展,產業升級
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關于推進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依托煤炭礦區資源要素大力發展新能源,有序實施礦區清潔能源替代,推動煤炭產業鏈延伸發展,建立完善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機制,促進煤炭行業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煤炭和石油消費達峰。“雙碳”目標下,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是大勢所趨,為何還要給煤炭產業找出路? ??煤炭與新能源,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從“天時”看,雖然煤炭和煤電要在“十五五”期間陸續達峰,但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加上新能源自身穩定性問題尚未解決,決定了煤炭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仍是能源安全的“壓艙石”,兜底保障作用更加突出。既不能為了短期減排而削弱能源供給能力,也不能因依賴傳統煤炭而延緩轉型步伐,融合發展正是在“穩供給”與“促低碳”之間找到的最佳平衡點。 ??從“地利”看,煤炭礦區本身就是發展新能源的“天然沃土”。我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往往也是風光資源充裕的地區。長期采礦形成的沉陷區、廢棄土地,為光伏電站、風電場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不占用寶貴的耕地資源;礦區已有變電站、輸電線路等基礎設施,部分可為新能源項目并網提供支撐,降低建設成本;更重要的是,礦區擁有一支熟悉能源生產、具備工程技術經驗的專業隊伍,稍加培訓就能轉化為新能源建設運營力量。盤活這些“沉睡資源”,新能源發展便能事半功倍。 ??從“人和”看,融合發展更是煤炭行業自身的迫切需求。隨著能源市場格局變化,煤炭消費空間正被逐步壓縮。傳統煤炭企業面臨成本上升、利潤收窄的壓力,尋求新增長點成為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新能源不僅能幫助企業降低自身生產用電成本,更能延伸產業鏈條,讓企業從“賣煤炭”向“賣能源”“賣服務”轉型,培育可持續發展動能。 ??如何推進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 ??生產融合。光伏風電是新增能源主力,應有效盤活礦區土地資源,加快推進光伏電站建設。具備條件的產煤地區可規劃建設大型光伏基地,創新“光伏+”多元業態發展模式。風力資源充沛的礦區可有序推進集中式、分散式風電開發。結合煤礦地質特點,還可推動礦區地熱能規模化開發利用,發展分布式太陽能供熱供暖,加大礦井乏風余熱利用、煤礦瓦斯氧化供熱等應用力度,為井筒保溫及地面生產生活提供熱源;探索礦區可再生能源制冷技術創新應用,有效治理井下高溫熱害。投資新能源,可為礦區帶來新增投資和就業崗位,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消費融合。礦區是用能大戶,應加快煤炭生產重點環節電氣化改造,推進礦區運輸設備新能源替代,結合礦區自身情況,建設充換電站、加氫站以及“光儲充放”多功能綜合一體站。因地制宜推廣先進鍋爐,降低礦區自用煤消耗。同時,礦區可通過建設智能微電網,有序開展綠電直連,參與綠證綠電交易,提高礦區綠色電力使用比例。用好新能源,可進一步降低企業自身用電成本以及礦區碳排放強度,為煤炭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開辟新空間。 ??產業鏈融合。煤炭企業可加大清潔高效火電、新能源等產業投資開發力度,逐步向綜合能源生產服務商轉型。可通過開發碳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創新型產品,提升煤炭附加值,打造煤基產業鏈綠色發展新亮點,為礦區注入新活力。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德國魯爾區從依賴煤炭、鋼鐵等傳統重工業,逐步轉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并進行生態修復與城市更新,成功實現了區域經濟結構性重塑與可持續發展。可見,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只要找對了路子,前景將會一片光明。隨著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深入推進,預計到“十五五”時期末,我國煤炭礦區光伏風電產業發展模式將基本成熟,電能替代和新能源滲透率大幅提高,一批清潔低碳礦區基本成型,礦區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將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