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勛論中美AI競賽“5個關鍵點”
在全球AI競賽中,中美是兩大主要競爭對手,在人才爭奪、技術標準、芯片制裁與反制中激烈博弈。
盡管美國依托英偉達、OpenAI、谷歌等企業在算力芯片、基礎模型和生態布局上占據先發優勢,但中國聚焦大模型本土化應用、能源供給優勢以及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領域快速落地,雙方可謂“平分秋色”。

英偉達CEO黃仁勛 圖源:視頻截圖
近日,英偉達CEO黃仁勛在CNBC的“Squawk Box”節目中談到了有關中美人工智能競賽的五個關鍵點,直指當前中美人工智能(AI)競爭格局:美國“領先”中國的幅度其實并不大。
可以說,英偉達在中美AI競賽中扮演著非常尷尬的角色。在美國對芯片實施限制后,黃仁勛多次游說白宮,以及出訪中國,以推動英偉達H20芯片在華銷售。盡管在英偉達承諾上交15%營收之后獲得在華出售H20芯片的許可,但又被曝出“后門”和“追蹤器”事件,使該芯片滯銷。
盡管美國可能在先進芯片設計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黃仁勛警告稱不應低估華為等公司的中國芯片系統。他認為,美國若想繼續保持領先,就得采取“極為精細的戰略”。
關鍵點一:“中國在能源方面遠遠領先于我們。我們在芯片方面遙遙領先。他們在基礎設施方面也同樣領先。他們在人工智能模型方面也同樣領先。”
今年9月,英偉達對外宣布了一項重大計劃,擬向OpenAI投入高達1000億美元的資金,專項用于AI數據中心的建設。然而,這類對計算能力展開的大規模投資,往往伴隨著對能源的巨大需求。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能源生產能力方面遠遠超越美國。
據美國能源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的發電量預計將達到10,000太瓦時,也就是1萬億瓦時,這一數值是美國發電量的兩倍有余。
目前,中國在能源生產上的巨大優勢,為大規模部署AI基礎設施提供了堅實基礎。一方面,中國“東數西算”將高耗電智算負載導向西部可再生能源富集區,實現“算力—電力—綠電”的空間匹配,提升整體資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雙碳”目標牽引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機與發電占比持續提升,為數據中心提供更低的碳強度電力選擇。
黃仁勛還提到,盡管美國模式仍然更為先進,但中國的開源模式“遙遙領先”。他贊揚了DeepSeek、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中國公司開發的AI模型,認為其開放性和實用性正在吸引全球開發者。
關鍵點二:“別忘了,這個國家并非沒有芯片。他們有華為。他們有非常非常成熟、非常有創業精神的初創公司,正在研發人工智能芯片?!?/span>
在芯片設計領域,美國憑借英偉達的Blackwell架構等先進產品仍保持領先,但中國正迅速縮小差距。有消息稱,華為已計劃于2026年推出基于其自研昇騰(Ascend)芯片的新一代計算系統,為其內部的Ascend芯片賦能,這給英偉達帶來了壓力。
同時,在芯片“后門”事件被曝之后,很多中國科技企業都已經放棄使用英偉達AI芯片,全力推動國產芯片發展,以挑戰英偉達處理器的地位。
此外,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巨頭已開始采用自研芯片訓練AI大模型,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
關鍵點三:“中國的應用發展速度非???。這是我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span>
“中國的應用發展速度驚人,這是我非常關注的領域。”黃仁勛指出,中國在工業層面的監管相對寬松,使得新技術能夠迅速落地。從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到金融風控、醫療診斷,AI正在中國各行各業快速滲透。根據中國國務院的指導文件,中國計劃到2027年實現AI技術在70%人口中的普及,并在核心產業中廣泛部署AI代理(agents)和應用系統。
這種“自下而上”的應用創新模式,與美國“自上而下”的技術驅動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盡管OpenAI、Anthropic等公司推出了頂尖模型,但企業在實際業務中集成AI仍面臨合規、安全和成本等多重障礙。而中國企業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AI轉化為生產力。
黃仁勛表示:“我希望美國社會中的美國企業能夠快速采用人工智能應用,因為最終這場工業革命將在人工智能應用層、在擴散層取得勝利?!?/span>
關鍵點四:“中國市場很大,有十億用戶,所以如果你的最終目標是讓美國贏得人工智能競賽,那么你不能輕易放棄這個市場。”
黃仁勛強調,中國市場“規模巨大,擁有十億用戶,不是你可以輕易放棄的市場”。他指出,中國擁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和30%的技術市場,任何希望贏得全球AI競賽的公司,都無法忽視這一關鍵戰場。
隨著全球對芯片和人工智能發展的信心日益增強,中國股市也迎來了強勁的上漲行情。在過去的一年里,科技板塊成為了股市中的明星,眾多科技公司的股價漲幅超過了三位數。今年迄今為止,阿里巴巴股價上漲了近180%,而電子巨頭小米股價上漲了125%。此外,寒武紀、地平線等芯片公司,以及商湯、曠視等AI算法企業,均在資本市場獲得高度認可。
關鍵點五:“我們實際上是把美國的技術孤立在美國國內,而把世界其他地區的技術拱手讓給其他國家,供它們競爭?!?/span>
黃仁勛著重指出,美國若想在全球人工智能開發者爭奪戰以及市場份額競爭中脫穎而出,關鍵在于大力發展美國自身的技術棧。他同時發出警示,倘若美國不允許其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傳播與擴散”,那么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將難以維系,最終會陷入落后境地。
他還援引了白宮人工智能顧問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對于五年后科技發展前景的評論。根據大衛·薩克斯的觀點:未來科技格局中美國技術棧的占比將決定其在人工智能競賽中的成敗。
對此,黃仁勛進一步闡釋道:“倘若美國,確切地說是美國的技術棧,能夠在全球占據80%的市場份額,那么我們可以判定美國在人工智能競賽中表現出色。反之,若美國技術棧在全球的占比僅為20%,那么毫無疑問,我們在這場人工智能競賽中已然落敗?!?/span>
他呼吁,美國應發展更具吸引力的“技術?!?,通過開放合作、開發者生態建設和全球服務網絡,贏得AI時代的主導權。
除此之外,黃仁勛還特別點名了Azure、CoreWeave等公司,指出這些企業以及具有擬人化特征的人工智能在推動整個技術堆棧發生根本性變革方面,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他認為,美國若想保持領先,必須支持這些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擴展,而不是用政策束縛其手腳。
責編:Jimmy.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