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突破鎂電池室溫充電難題!或成鋰電“綠色替代者"
關鍵詞: 可充電鎂電池 新型非晶態氧化物正極材料 鎂電池室溫運行難題 鎂電池應用前景
最近,日本東北大學宣布在新型儲能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出可在室溫下穩定運行的可充電鎂電池(Rechargeable Magnesium Battery, RMB)原型。這一成果標志著鎂基電池從實驗室概念向實用化邁出了關鍵一步,為未來安全、可持續且資源豐富的能源存儲系統開辟了全新路徑。
隨著電動汽車、智能電網和便攜式電子設備的迅猛發展,全球對高性能儲能技術的需求持續攀升。當前主流的鋰離子電池雖技術成熟,但面臨鋰資源稀缺、成本高企、安全性不足(如熱失控風險)以及回收難題等多重挑戰。相比之下,鎂元素在地殼中儲量豐富,價格低廉,且具有更高的理論體積能量密度——這意味著在相同體積下,鎂電池有望儲存比鋰電池更多的能量。
然而,長期以來,鎂電池的發展始終被一個核心難題所制約:反應動力學緩慢,難以在室溫下實現高效、可逆的充放電循環。傳統鎂電池中的鎂離子帶有兩個正電荷,遷移速度慢,在多數正極材料中嵌入與脫出阻力大,導致電池性能低下,甚至只能在高溫環境下勉強工作,嚴重限制了其實際應用前景。
此次,由日本東北大學Tetsu Ichitsubo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另辟蹊徑,通過創新材料設計,成功破解了這一瓶頸。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非晶態氧化物正極材料,化學式為Mg?.??Li?.??Ti?.??Mo?.??O。該材料的關鍵突破在于引入了鋰離子,并利用鋰與鎂之間的離子交換機制,在材料內部構建出有利于鎂離子快速遷移的擴散通道,顯著提升了離子傳輸效率。

采用新型非晶氧化物陰極的紐扣型鎂電池原型,成功點亮藍色發光二極管。圖源:日本東北大學
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正極材料能夠在常溫環境下實現鎂離子的可逆嵌入與脫出,解決了長期困擾鎂電池的“室溫運行”難題。研究團隊進一步組裝了全電池原型進行測試,發現即使經過200次充放電循環,電池仍能穩定輸出能量,足以持續點亮一個藍色發光二極管(LED)。Ichitsubo教授特別強調:“這一點令人振奮,因為此前許多可充電鎂電池的演示實驗中出現了負放電電壓現象,意味著它們根本無法輸出可用能量。”
更為重要的是,研究團隊通過嚴格的化學分析證實,電池的容量確實來源于真正的鎂離子嵌入反應,而非以往研究中常見的副反應或表面效應。這使得該體系在科學上更具可靠性,也為后續優化提供了明確方向。
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展示了氧化物正極在常溫可充電鎂電池中的可行性,還確立了下一代鎂電池材料設計的三大原則:引入結構自由體積、將顆粒尺寸控制在納米尺度,以及確保與先進電解質的良好兼容性。這些原則為全球科研界提供了清晰的技術路線圖。
目前,相關論文已于2025年9月發表在《自然》子刊《通訊材料》(Communications Materials)上,引發國際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業內專家認為,盡管鎂電池距離大規模商業化仍有較長道路要走——例如需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倍率性能——但此次突破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展。
未來,隨著全球對資源可持續性和電池安全性的要求不斷提高,鎂電池有望成為鋰離子電池的重要補充,甚至在特定領域實現替代。從家庭儲能到電動交通工具,從可穿戴設備到航空航天,鎂基儲能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
責編:Jimmy.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