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時代啟幕:聯通預約開啟,6萬人已搶約
關鍵詞: eSIM iPhone Air國行版 中國聯通eSIM預約 中國移動eSIM業務 中國電信eSIM業務
隨著市場對“iPhone Air國行版”的期待值拉滿,中國聯通官方宣布eSIM業務正式開啟預約,這一消息在通信行業和消費電子市場激起層層漣漪。聯通的這一動作被視作eSIM手機業務在中國大陸從“試點”走向“普及”的關鍵信號。
10月13日,中國聯同官方宣布“eSIM預約通道正式開放”,截至發文,目前在線預約人數已達6萬余人。

目前,中國大陸用戶激活iPhone Air的eSIM功能,仍需前往中國聯通指定營業廳,攜帶身份證原件及現有實體SIM卡(如有)進行實名認證。
eSIM(Embedded SIM)是一種將傳統SIM卡芯片直接集成在手機主板上的技術,無需實體卡槽,通過數字方式激活運營商服務。
中國聯通作為“先行者”,已在部分省市恢復eSIM服務支持,此次預約更是將范圍進一步擴大。根據公開信息,蘋果最初在iPhone Air發布時在官網標注僅中國聯通支持eSIM服務,并計劃于2025年9月19日首發開售。但在預購開啟前(9月12日),蘋果突然宣布延期發售,并將官網說明改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將為本產品提供eSIM支持,具體時間依監管部門審批情況而定”。
中國移動明確表示“已準備好全國鋪開,將另行通知上線時間”。 中國移動已于9月21日上線預約服務,僅4小時內排隊人數便突破15萬,但目前僅限重慶、浙江地區號碼預約,且需線下營業廳辦理。中國電信雖稍顯“低調”,但也在加速制定行業規范,預計年內將跟進開放eSIM業務。
中國工信部已批準運營商在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領域推出eSIM應用,這一批復允許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等運營商為用戶提供eSIM服務。具體應用包括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提供蜂窩網絡連接,用戶可以通過運營商提供的APP辦理相關業務。 而手機eSIM的全面商用仍需等待商用試驗正式批復。
蘋果iPhone Air發售的延期原因與國內eSIM監管審批流程相關。三大運營商均表示已做好技術準備,仍需等待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監管機構的最終批準。蘋果官方回應稱“正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力爭盡快在中國推出”,具體發售時間將待審批通過后公布。
目前,三大運營商對eSIM手機業務的推進已進入“加速期”,正逐步打破此前“各自為戰”的試點格局,為eSIM手機業務的全國性落地鋪平道路。
根據運營商規定,一臺eSIM手機僅能辦理激活兩個國內運營商的eSIM號碼,同一eSIM手機每自然月最多可新入網開通2次國內運營商的eSIM號碼。開通eSIM號碼的用戶須符合"一證五號"要求,并在開戶后72小時內完成卡數據下載。

目前并非所有eSIM激活都需要去營業廳,許多運營商支持線上激活,但具體流程取決于運營商、手機品牌和設備型號。 一些運營商在推出eSIM業務初期可能需要線下實名認證,但隨著技術發展,線上實名認證越來越普遍,例如通過手機自帶App或官網完成。
不過eSIM的初始安裝需要互聯網連接才能下載和配置數據。此前中國移動上線的eSIM業務說明,開通eSIM號碼的用戶須在開戶后72小時內完成卡數據下載。
監管機構對于eSIM在手機端的應用持謹慎態度,主要顧慮有兩點:一是eSIM更換運營商更便捷,可能加劇用戶流失,影響電信市場穩定;二是無實體卡特性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增加電信詐騙風險。因此,監管更傾向于“先試點、后推廣”,通過小范圍驗證安全可控性,再逐步放開。
eSIM降低了用戶換運營商的門檻(無需換卡、遠程即可切換),可能導致用戶流失加劇。但另一方面,eSIM也能催生新業務場景,如“多終端共享號碼”“國際漫游便捷開通”等,為運營商帶來增量收入。
從芯片到模組,eSIM產業鏈已初步形成,成本持續下降,技術穩定性不斷提升。在消費終端領域,據GSMA預測,2025年全球eSIM智能手機連接數將達10億,2030年增至69億,占智能手機連接總數的76%。其中蘋果與華為率先開啟“無卡化”破局,iPhone17Air全球版將取消卡槽。
在物聯網領域,eSIM連接數將從2023年的2200萬增至2026年預測的1.95億,實現近8倍增長,其中車聯網、智能表計、工業傳感器成為主要增長引擎。
中國聯通eSIM預約的開啟,以及iPhone Air國行版的“呼之欲出”,正成為eSIM手機在中國大陸落地的“催化劑”。 eSIM的時代,即將在中國大陸正式啟幕了。
責編:Amy.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