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對芯片出口設限
關鍵詞: 臺灣地區半導體產品出口管制 南非半導體貿易 全球供應鏈影響 半導體產業泛政治化 一個中國原則
日前,中國臺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下屬 "經濟部" 發布公告,宣布對輸往南非共和國的47項半導體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措施。根據公告內容,上述管制措施自公示期滿60日起正式生效。
具體管控范圍涵蓋集成電路、晶體管晶粒及晶圓、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光罩式只讀內存混合集成電路等核心半導體器件,涉及海關編碼8541.10.10.00-6 等關鍵稅則類目,所有出口行為均需通過 "經濟部" 專項核準程序。
臺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在官方聲明中表示,此次管制措施是對南非近期調整涉臺機構設置、變更機構駐地及簽證政策調整等行為的回應,“非技術封鎖,而是表達政治立場”,若南非采取報復性關稅,長華、日月光等在南設點的封測企業恐面臨機臺搬移風險。
彭博社等國際媒體將此舉措評價為 "非典型強硬經濟反制手段",凸顯了當前兩岸關系與國際經貿交互背景下的特殊政策動向。
依據南非共和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24年中國大陸對南非半導體產品出口規模已達中國臺灣地區的3倍之巨,而臺灣地區對南非半導體產品年度出口額僅約400萬美元,在全球半導體貿易體系中所占份額不足0.01%。
更值得關注的是,南非半導體供應鏈體系對臺灣地區直接出口的依賴程度較低。根據南非專業科技媒體《技術中心》援引行業專家分析,南非市場流通的涉臺芯片電子設備多通過愛爾蘭等第三地轉口貿易實現,此類間接貿易并不在臺灣地區出口管制權限范圍之內。即使在半導體需求較為集中的汽車制造領域,跨國車企普遍采用全球化分散采購策略,單一經濟體的出口限制措施難以對其供應鏈穩定性構成實質沖擊。南非全國汽車制造商協會首席執行官米克爾?馬巴薩明確表示,目前尚無法評估該管制措施對本土制造業的實際影響。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認為此次事件如果繼續發酵,將有可能對全球供應鏈帶來蝴蝶效應。例如,南非若提高PGM出口關稅或設置出口配額,將直接推高鈀金價格,增加3D NAND、DRAM電容制程成本,相關企業將不得不啟動替代材料驗證。南非也是氦氣主要產國之一,芯片出口摩擦若波及礦業,可能加劇氦氣現貨緊張,影響臺系線焊與光纖廠。同時,臺灣把“政治敏感國家”清單正式寫入貿易法,未來不排除對更多非美系地區實施差異化管制,IC設計公司需重新評估區域安全庫存。
面對臺灣地區的出口管制措施,南非外交部第一時間回應,強調其供應全球85%的鉑族金屬(PGM),包括芯片制造關鍵材料鈀與銠,“任何對南非的貿易限制都將反噬半導體本身”。南非外交部發言人克里斯平?菲里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南非與中國臺灣地區的交往嚴格限定于非官方、非政治范疇,并表示愿遵循國際通行規則,通過雙邊協商機制處理相關經貿問題。貿易部長帕克斯?陶則表示需對具體措施進行全面評估后再作正式回應,這種克制態度從側面印證了該管制措施的實際影響力有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24日例行記者會上嚴正指出,臺灣地區此舉本質上是將半導體產業工具化、武器化的政治操弄,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戰。權威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目前在成熟制程芯片領域已占據全球28%的產能份額,在先進制程技術研發方面持續取得突破,完全有能力為包括南非在內的國際市場提供穩定、可靠的半導體產品供應。因此,個別地區的單邊管制措施難以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體系產生實質性影響。
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的 "泛政治化" 風險。作為全球半導體制造重要基地,中國臺灣地區的相關政策調整明顯違背了半導體產業 "技術開放性、供應鏈全球化" 的基本發展規律。產業研究機構普遍認為,將經貿議題與政治訴求相捆綁的做法,不僅會損害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國際信譽,還可能引發全球范圍內對供應鏈安全的過度擔憂。這種擔憂或將加速各國推進供應鏈區域化布局進程,從長遠來看將削弱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責編:Lefeng.s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