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機器人明星公司K-Scale Labs猝死,融資600多萬美元一年燒光!
關鍵詞: K-Scale Labs 機器人公司倒閉 量產難 人形機器人 商業化
國際電子商情14日訊 近日,硅谷明星機器人初創公司K-Scale Labs宣布停止運營并解散團隊。該公司成立于2024年,致力于開發低成本、開源的雙足人形機器人,曾在今年2月以5000萬美元估值完成約4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并于7月發布售價約1.5萬美元的K-Bot機器人,獲得超200臺預訂。然而,由于未能獲得新一輪資金支持,公司最終無法維持運營,創始人本杰明·博爾特(Benjamin Bolte)在致客戶的郵件中表示將退還全部定金,并開源所有技術資料。
K-Scale Labs的倒閉并非個例。2024年以來,全球至少已有10家機器人公司因資金鏈斷裂或量產困難而關閉,包括美國卸車機器人公司Dextrous Robotics、英國Small Robot Company以及法國老牌機器人企業Aldebaran。與此同時,中國機器人公司如宇樹科技、松延動力等卻憑借成本優勢和供應鏈支持,在低價位機器人市場快速推進產品上市。
行業面臨的共性難題是“量產難”。盡管市場需求初現——例如特斯拉Optimus、小鵬IRON機器人等均計劃于2026年實現規模量產,但當前技術、成本與供應鏈仍存在顯著瓶頸。人形機器人的關節能耗、感知精度不足以及算法數據匱乏等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導致其物料成本居高不下,平均BOM成本約40萬元,遠超馬斯克提出的2萬至3萬美元目標。此外,核心零部件如行星滾柱絲杠、諧波減速器等仍依賴進口,國產替代品在壽命和精度上存在差距。
高盛近期發布的調研報告指出,2026年將成為檢驗人形機器人市場需求真實性的關鍵節點。屆時,特斯拉第三代Optimus機器人的發布及各公司訂單目標的公布,將直接影響行業未來走向。目前,機器人產業正處在從實驗室Demo走向規模化交付的攻堅階段,誰能率先突破成本與技術的雙重門檻,誰才有機會開啟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時代。
責編:Momoz